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國國籍。1971年在印度巴羅達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學圣迭哥分校獲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魯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后。1999年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
1940年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1966年在哈佛大學獲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后,1970年至今為耶魯大學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教授,研究領域主要為結晶學。
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來大學獲學士學位,1964年在希伯來大學獲碩士學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1970年她組建了以色列第一個蛋白晶體學實驗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工作。約納特曾因細菌抗藥性方面的研究于2008年獲歐萊雅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設立的“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美以3名科學家
據(jù)新華社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三位科學家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獲獎原因:
破解蛋白質合成之謎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核糖體是生命細胞內的蛋白質生產(chǎn)者。三名獲獎者在各自漫長旅途上尋獲“金鑰匙”,成功破解蛋白質合成之謎的“最后一塊碎片”。
榮耀久違:
第四位化學獎女得主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持美國國籍;施泰茨1940年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約納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
在約納特之前,諾貝爾化學獎只有3名女性得獎人,而且從1964年英國女生物化學家多羅西·克勞富特·霍奇金獲得該獎項之后,就再無女性上榜。
人物特寫
拉馬克里希南:造“尺子”的人
據(jù)新華社電 拉馬克里希南以一把“尺子”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三分之一獎金。
評審委員會說,拉馬克里希南所造“尺子”令核糖體研究得以精確測量一些數(shù)值,從而突破先前局限。發(fā)布會現(xiàn)場幾名專家說,核糖體研究“相當復雜”。為獲取先前難以獲取的生物信息,3名獲獎者皆巧妙設計了不少“把戲”,而拉馬克里希南的“尺子”便是其中之一。
得知自己獲獎時,拉馬克里希南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個玩笑吧!”他隨后告訴瑞典廣播電臺記者,自己還沒來得及把這消息告訴妻子。
施泰茨:解決“相位問題”
據(jù)新華社電 評審委員會說:“施泰茨1998年成功解決(這一研究中的)‘相位問題’(phase problem)?!?/p>
施泰茨利用X光結晶學和分子生物學摸清蛋白質及核酸的構造和運行機制,有助于人們理解基因表達、復制和重組。
施泰茨告訴德新社記者,接到來自瑞典的通知電話時,他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半娫捘穷^建議我別去健身,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p>
約納特:孤獨的旅行者
據(jù)新華社電 約納特在20世紀80年代率先對核糖體展開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獨的旅行者”。約納特告訴大家,得知獲獎,她“非常、非常開心”。過去幾十年研究過程中,“每當有所發(fā)現(xiàn),感覺都妙不可言”。
約納特1939年生于耶路撒冷一個貧窮猶太人家庭。她的父母幾乎沒受過教育,但支持女兒好好念書。
新聞背景
近年化學獎得主
以下是20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
2008年,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這三位科學家因在發(fā)現(xiàn)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方面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7年,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而獲獎。
2006年,美國科學家羅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5年,法國科學家伊夫·肖萬、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羅克因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獲獎。
2004年,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因發(fā)現(xiàn)泛素調節(jié)的蛋白質降解而獲獎。
2003年,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nóng)因在細胞膜通道領域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維特里希發(fā)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識別和結構分析的方法而獲獎。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與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以表彰他們在“手性催化氫化反應”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另一半授予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萊斯,以表彰他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相關專題:2009年諾貝爾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傷多人被擊斃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頻道推薦
商訊
48小時點擊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shù)千元 老業(yè)主 -
992987
2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shù)千元 老業(yè)主 -
809366
3期《中國經(jīng)營報》[ -
404290
4外媒關注劉漢涉黑案:由中共高層下令展 -
287058
5山東青島住戶不滿強拆掛橫幅抗議 -
284796
6實拍“史上最爽職業(yè)”的一天(圖) -
175136
7媒體稱冀文林將石油等系統(tǒng)串成網(wǎng) 最后 -
156453
8養(yǎng)老保險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續(xù)”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wǎng)友意見,鳳凰網(wǎng)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