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雍君專欄:從防火墻機制看《預算法》修正草案之不足
2012年7月6日開始,《預算法》修正草案(以下稱草案)由全國人大在互聯(lián)網上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為期一個月。至此,費時經年、遠非順風滿帆的《預算法》修訂工作進入一個關鍵性階段。
重大而復雜的任務
浪費性支出行為(比如備受矚目的“三公消費”膨脹)、炫耀性的“政績工程”、挪用與濫用公款、利用撥款的權力謀私、基于私利目的制訂與解釋法律法規(guī)間的沖突等現(xiàn)象,逐步浮出水面并呈蔓延之勢,“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zhèn)€人化”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現(xiàn)行《預算法》于1995年1月1日實施,至今歷時近18年。此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的許多方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就公共財政領域而言,最重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政府(作為一個整體的五級政府)迅速由貧窮的政府變?yōu)楦辉5恼摹柏斦韮r”(公共開支規(guī)模)暴漲了40多倍!與此同時,浪費性支出行為(比如備受矚目的“三公消費”膨脹)、炫耀性的“政績工程”、挪用與濫用公款、利用撥款的權力謀私、基于私利目的制訂與解釋法律法規(guī)(《農業(yè)法》、《科技法》、《教育法》等對預算均有規(guī)制)間的沖突等現(xiàn)象,逐步浮出水面并呈蔓延之勢,“國家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zhèn)€人化”發(fā)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事實很明朗:現(xiàn)行《預算法》已經不能為“安全和妥善管理公款”提供充分的制度性保障,立法機關和其他監(jiān)督機構也難以肩負起“守衛(wèi)納稅人錢包、捍衛(wèi)納稅人利益”之神圣職責。如今,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政府的施政能力、人大等監(jiān)督機構的監(jiān)督能力,還有“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公共財政領域都面臨重大挑戰(zhàn)和考驗。作為回應,中國大陸急需一部能夠真正有效發(fā)揮作用的新《預算法》已一方面展現(xiàn)執(zhí)政黨和政府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以革除積弊之決心,另一方面亦可為民主與治治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預算法》的靈魂和基石
全體人民的“核心利益”的關鍵元素在于公款的安全與妥善管理。無論公共官員、管理者、普通公民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如何看待和對待“納稅人錢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如何看待和對待公共權力,因為很少有其他公共權力就其實質重要性和務實性而言,能夠與掌管“納稅人錢包”的權力相提并論
除了《憲法》和有關公民權利的法律外,很少有其他法律就其重要性而言能與《預算法》相提并論。因為公共預算問題歷來是法律、政治、經濟、管理問題的交匯點,觸及社會政治制度和憲政民主體制的核心,并且攸關全體人民的核心利益。
推論起來,全體人民的“核心利益”的關鍵元素在于公款的安全與妥善管理。無論公共官員、管理者、普通公民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如何看待和對待“納稅人錢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如何看待和對待公共權力,因為很少有其他公共權力就其實質重要性和務實性而言,能夠與掌管“納稅人錢包”的權力相提并論。所以,多數(shù)國家甚至在《憲法》中對此做出框架性界定??傮w來說,中國現(xiàn)行《憲法》的相關規(guī)定并不多,其他法律也是如此,這就更加要求一部能夠集公共預算與財務管理之大成的法律—《預算法》—加以規(guī)范。
各國《預算法》的框架與結構各不相同,但通常都需要條理分明地闡明公共財務管理的目標、基本原則、預算(準備-執(zhí)行-報告-審計)程序、職責與權力分配(誰對什么負責)。草案對這些方面的條款有諸多修訂,也有不少進步,但總體上看,似乎最重要的部分有相當大的遺漏。那么,“最重要的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以為,最重要的是將公共財務中最基本的三道防火墻機制嵌入新《預算法》中最作為《預算法》的靈魂和基石,三道防火墻機制構成一個社會能夠正常運轉的財務底線,旨在確保一個能動進取的政府同時也是一個安全的政府。無法設想一個法治和民主社會可以缺失這些安全閥,或者漏洞百出而不能得到矯正。
預算授權
在中國大陸的公共財政管理實踐中,大量“預算外資金”、“小金庫”、“財政專戶”的存在表明,許多公款的獲取和要求并不在預算授權的框架內提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隱藏在立法機關、審計機關和公民的視線之外,因而很難約束行政部門對其合規(guī)和績效負責。草案仍然規(guī)定“各級國庫庫款的支配權屬于財政部門”
代表公民的立法機關向政府提供預算授權構成第一道防火墻。一般地講,沒有能夠正常運轉的預算授權制度和相應的基本治理安排, 就不可能有安全的政府。預算授權強調:在民主社會里,行政部門既不能拿從公民和自然人那里拿走任何錢財,也不能實施任何支出,除非得到來自代表公民的立法機關的明確授權。授權是有效控制支出、防止濫用與挪用公款的前提和基礎。本質上,《預算法》就是一部界定預算授權及其運作程序、規(guī)則、立法與行政部門角色與職責的法律。作為一種控制機制,《預算法》的基本特征就在于通過授權使用公款來實現(xiàn)控制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預算法》和草案中的第一條明確聲明“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那么,《憲法》中關于預算問題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呢?其實就是直接和間接確立的預算授權框架。這個框架由《憲法》確立的四個核心元素塑造而成:(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2)全國人大系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3)行政部門由全國人大產生并對其負責,(4)行政部門須按年度向人大呈報預算、決算并由人大審查和批準。人大還有權監(jiān)督預算執(zhí)行和決算。
據此,《預算法》修訂的中心任務,就是將《憲法》確立的預算授權安排作操作性建構。在中國大陸的公共財政管理實踐中,大量“預算外資金”、“小金庫”、“財政專戶”的存在表明,許多公款的獲取和要求并不在預算授權的框架內提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隱藏在立法機關、審計機關和公民的視線之外,因而很難約束行政部門對其合規(guī)和績效負責。由此可知,預算授權原則和程序遠不只是一個法理問題、一個民主程序問題。
但是,草案沒有“非經授權不得開支公款”這類條款。相反,許多條款似乎與這法定授權相沖突,或者至少不一致。比如,草案仍然規(guī)定“各級國庫庫款的支配權屬于財政部門”。在法治與民主社會,納稅錢包的權力被認為最應歸屬立法機關的權力。其他不相容條款還包括: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范圍”不需經人大審查和批準,年度預算草案最終表決前不需經人大常委會審查,也沒有關于預算聽證、預算討論(辯論)、預算質詢、預算報告閱讀(有些國家要求三讀)等程序性設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政府間財政體制(覆蓋稅收劃分、支出劃分、轉移支付)的規(guī)定和變更,草案顯示不需經人大審查和批準。凡此種種,給人的感覺是:法定授權作為一項根本的治理原則,在草案中沒有相對接的支持性條款,在操作性建構方面缺失了許多環(huán)節(jié)。
12 |
【獨家稿件聲明】凡注明“鳳凰財經”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財經頻道(010-60676000)聯(lián)系;經許可后轉載務必請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