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與開放:沒有終點的航程
改革與開放:沒有終點的航程
——寫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際
本報評論員 李愛明
萬眾矚目的中共十八大8日正式開幕,這無疑注定中國的歷史將在此劃下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中國未來走向何方,將跟十八大休戚與共息息相關。
有人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有三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其一當然是1978年啟動的改革開放戰(zhàn)略;其二是1992年小平南巡,從此“東方風來滿眼春”;其三是2001年中國入世,中國經濟由此迎來高速增長的“黃金十年”;而眼下,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四個歷史轉折點。
這是一個怎樣的歷史節(jié)點?
十六大以來的十年,中國經濟以罕見的高速增長,從世界第六躍居世界第二,無論規(guī)模還是貢獻度,都在全球扮演當之無愧的主角,中國奇跡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但同時,在國內,隨著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qū),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甚至出現(xiàn)“改革疲勞癥”,經濟和社會矛盾“幾乎到了臨界點”(吳敬璉語),已經到了必須做出重大抉擇的時候。
這無疑是一次艱難的抉擇。分析歷史上的三次轉折點,從中或可看出當下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境。1978年是撥亂反正,人心所向,改革開放幾無阻力;1992年則由于“總設計師”小平同志高瞻遠矚,帶領人們沖破“姓社姓資”的意識形態(tài)牢籠,改革開放得以再度大踏步前進;2001年則因為第三代領導集體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克服國企改革和入世所帶來的陣痛,繼續(xù)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由此為中國經濟奠定10年騰飛的基礎。
但當下的利益格局顯然更為復雜,所遇到的挑戰(zhàn)也更為嚴峻。一方面,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利益格局已經分化,不同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并且有固化的傾向,有的利益集團甚至成為進一步改革的主要阻力;另一方面,行政權力在過去的10年得到實質性的強化,并且有進一步擴張的傾向,以改革之名行退步之實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如何改革政府自身,成為最難解的一道題。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奠定中國經濟此后20年高速騰飛的關鍵,其意義和價值如何評價都不為過。但當今天回過頭來檢視當時的改革,還是不難發(fā)現(xiàn)有遺憾之處。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1992年的改革存在一個明顯缺點,就是只注重經濟體制方面的改革,而不再像1980年代初期和中期那樣,將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并提。
這種單兵突進式的改革所帶來的突出成就就是奠定了中國經濟此后多年高速增長的基礎,使中國經濟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了跨越式的發(fā)展,迅速躋身全球經濟大國之列,廣大民眾也得以分享改革成果。其不利結果則是,不但延遲了法治、民主政治等體制的形成,也客觀上使市場化的改革不夠徹底,形成了“半統(tǒng)制、半市場”的經濟體制。各級政府緊握手中資源配置的權力,加強對經濟活動的微觀干預,客觀上強化了尋租活動的制度基礎,使得腐敗迅速蔓延,貧富差別也日益擴大,導致官民矛盾激化,社會和諧受到影響,甚至可能醞釀社會動蕩。
一些人更為擔心的是,由于體制的演進會有路徑依賴,一旦進入政府主導的路徑,從尋租活動中得利的特殊既得利益者,必然會力求推動這種“半統(tǒng)制、半市場”的經濟體制向國家資本主義乃至權貴資本主義蛻變。如果沒有步伐較大的改革阻斷這一路徑,使之回歸市場化、法治化和民主化的正途,就會鎖定在這一路徑中。而一旦路徑被鎖定,除非經過大的社會震蕩,就很難退出了。
現(xiàn)實中與之相映襯的一個尷尬事實是:無論是經濟領域的改革,還是社會領域的改革,一旦難以推進時,如果抽絲剝繭,歸根溯源,總是能發(fā)現(xiàn)矛盾的根源最終指向了政治體制。此時,推動改革的力量往往無可奈何。
這種困境表現(xiàn)在社會中,就是有幾大問題反復出現(xiàn)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難以從根上去除:一是腐敗猖獗,二是貧富分化,三是權大于法,四是環(huán)境惡化。而隨著這些問題出現(xiàn)的,是普通民眾抱怨、不滿情緒增長,社會沖突加劇,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社會和諧、穩(wěn)定因此受到極大威脅。
所幸中共最高決策層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在被視為為十八大定調的“7·23講話”中,胡錦濤總書記花了相當篇幅談政治體制改革,并強調政治體制改革處于“改革發(fā)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他表示,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體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各方面的建設。
溫家寶總理全國兩會時也明確表示:“現(xiàn)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fā)生。
事實證明,單方面或者碎片化的改革已經無法收到成效,改革必須直面難題,重點突破,全面推進,既要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也要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需要有清晰的頂層設計,上下呼應,建設一個法治化的市場經濟,建設一個更加開放、包容、民主、公平、自由的社會。
每一次黨代表大會以前,都面臨著一個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問題。而在十八大召開的前夕,改革的問題也更加尖銳地凸顯出來。也正是因此,從普通民眾到國際社會,都對十八大的召開充滿期待,對十八大之后的改革藍圖也望之切切。
作為執(zhí)政黨,如何順應當下呼吁深化改革的強烈民意,承擔無可回避的歷史責任,充分表現(xiàn)政治自信,推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為民眾帶來更多的福祉,是十八大面臨的重要課題。
對于深化改革的方向,我們認為,當遵循和強化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的原則和路線。
首先,要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清晰界定政府和企業(yè)的邊界,真正做到愷撒的歸愷撒、市場的歸市場。政府不該管的堅決不管,比如企業(yè)微觀經營的領域;政府該管的比如社保、民生、環(huán)保、公共設施等問題,要堅決管起來。
其次,要真正落實憲法精神,做到依憲治國,依法行政。提升人大的監(jiān)督作用,落實憲法賦予人大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職能,化解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提升司法的獨立性,破解權力對司法的干預,保證司法的獨立審判性和公正執(zhí)法。同時實行嚴格的產權保護。
第三,要繼續(xù)推進和擴大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切實保障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權利和權益。
顯然,改革會遭遇既得利益的阻撓,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風險。但正如小平同志所告誡:“不要怕冒一點風險。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能力,承擔風險的能力”、“改革開放越前進,承擔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更何況,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沒有回頭路,當下的現(xiàn)實情境是不改革已然沒有出路。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說: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正因于此,我們期待,十八大能成為中國順利渡過改革“深水區(qū)”、開啟第四次歷史轉折點的契機,為執(zhí)政黨贏得更多更熱烈的掌聲,為國家、民族帶來新的福祉。我們也期待,新一代領導集體勇于擔當歷史重任,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全面推進改革和開放這項沒有終點的事業(yè)。
相關專題:聚焦中共十八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傷多人被擊斃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頻道推薦
商訊
48小時點擊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shù)千元 老業(yè)主 -
992987
2杭州某樓盤一夜每平大降數(shù)千元 老業(yè)主 -
809366
3期《中國經營報》[ -
404290
4外媒關注劉漢涉黑案:由中共高層下令展 -
287058
5山東青島住戶不滿強拆掛橫幅抗議 -
284796
6實拍“史上最爽職業(yè)”的一天(圖) -
175136
7媒體稱冀文林將石油等系統(tǒng)串成網 最后 -
156453
8養(yǎng)老保險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續(xù)”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