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銀行數錢費是一種變相巧取豪奪
收錢的事兒,我國銀行總是極具創(chuàng)意,并勇于將這些“華麗的創(chuàng)意”進行實踐。近段,各家銀行已紛紛開始向個人收取所謂的“零鈔清點費”,在農業(yè)銀行等金融單位存200個硬幣須繳納5元手續(xù)費。
這不免讓人想起前些年甚囂塵上的的跨行查詢費:2006年4月,國內五大商業(yè)銀行開始收取每次0.3元的跨行查詢費,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直至36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案《關于停止跨行查詢收費的再建議》,一年后,中國銀行業(yè)協會被迫出來“喊卡”。
近些年中國銀行業(yè)績全線飄紅,財富不斷膨脹,市值位居世界前列,其中工行更是獨攬“全球最賺的銀行”的桂冠。然而一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銀行們卻沒顯出相應的“財大氣闊”的模樣,卻錙銖必較,摳門得很,甚至連動動手指頭點一下零錢都要收取費用。難道這就是銀行業(yè)成功之道、“斂財之道”?
這些年,只要能沾上點理由,國家法規(guī)并未明確禁止,銀行方面總是生財有術,樂此不疲推出了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費項目,什么賬戶服務費、銀行卡年費、異地存取款費、跨行存取款費、短信提醒費、打印手續(xù)費,等等,大概有200多項收費項目;而只要社會非議、反對,銀行方面總能搬出一大堆理由為自己的收費辯護:什么市場經濟啊,國際接軌啊,提供服務就該收費啊,等等。
比如此次收“數錢費”,銀行理由也很“在理”:點零鈔非常耗費人力,收費的初衷是人員緊張,彌補人工成本。
然而有史記載,古人經營銀號或錢莊時,清點銅板、碎銀數的工作也十分艱巨,但卻從不收數錢費,為何在今天民有民主的社會,銀行業(yè)經營境界反而不如古人?即使被指“暴利”,被指“嫌貧愛富”,卻仍執(zhí)意強收。
如果銀行對零鈔收取“數錢費”是公平合理,那么以后到商店買東西、消費需要找零,商家收取“找零費”是不是也名正言順了?每個行業(yè)是不是都可有樣學樣,都來力爭創(chuàng)收“數錢費”之類蠅頭小利?那么整個社會的生存成本是不是一下子暴增,變成了沾滿銅臭味的逐利社會?
廣大儲戶將錢存給銀行僅獲取微薄的利息,而為此,銀行才能得以將儲戶的存款通過放貸、理財、投資等方式來維持生存、謀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儲戶是銀行的衣食父母、上帝。然而當銀行有錢有勢了,卻開始看不起“生他養(yǎng)他”、地位卑微的廣大中小弱勢階層、底層產業(yè),動輒向他們伸手要錢,勢必讓他們舉步維艱。專家指出,“數錢費”數出來的不是那幾塊錢,而是一種變相的管理大眾甚至是蔑視大眾巧取豪奪大眾權益的權力思維、壟斷主義,是典型的霸王條款,是不折不扣的與民爭利。
在筆者看來,清點零鈔收費于法無據:一是依法理而言,清點零鈔是銀行的附屬義務,是應盡之責,不能“嫌小棄貧”;二是從情理而講,清點零鈔屬于銀行自身預防風險的措施,理應由受益方——銀行承擔勞務成本;三是從法律而析,相對于大面額貨幣,向一元(角)小面額貨幣收取“點炒費”,違反了“大小貨幣一律平等”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歧視小面額貨幣、低端用戶(單位)的行為,甚至將導致硬幣發(fā)行受阻,加劇零錢荒的蔓延;四是從經營角度而論,銀行收數錢費將導致大量儲戶流失,失去寶貴的基層資源,最終得不償失。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共有評論0條 點擊查看 | ||
作者:
編輯:
li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