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杉
劉杉,經濟學博士,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兼任南開大學國經所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MBA導師,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分行,著有《中國再平衡》,《聚焦生活中的經濟學》。
“軍令狀”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目前經濟狀況并不好,如果沒有作為,就不可能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二是現(xiàn)有宏觀政策效果甚微,“穩(wěn)增長”得靠地方政府努力。
國務院本來是個說一不二的機構,但最近也有點兒煩。
新華社對7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是這樣報道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國務院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情況督查匯報并部署狠抓落實與整改,強調要強化責任、真抓實干、務求實效”。
這是新華社新聞稿的導語,點出了新聞要點。這段話的真實意思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地方政府對國務院政策落實不力,少人負責,缺乏真干,不見實效。
實際情況的確如此。
國務院督查組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做了如下概括,“部分政策落實環(huán)節(jié)多、進度慢,一些地方和部門重布置輕落實,存在推諉扯皮現(xiàn)象;部分干部缺乏責任意識,遇到困難‘躲著走’、不作為、不擔當,懶政松懈,有的搞選擇性落實、象征性執(zhí)行”。
這證實了外界的猜測,即地方干部存在不作為現(xiàn)象,已經成為“穩(wěn)增長”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由于資源配置仍由政府主導,如果地方干部消極怠工,那么要落實國務院的“微刺激”政策,就很難。
報道說,會議強調今年確定的經濟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必須保證完成。
實現(xiàn)7.5%經濟增長目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這樣的表達口氣很重,透露出高層領導的無奈與憤怒。
有媒體將“必須保證完成”,視為國務院立下的“軍令狀”。
這個“軍令狀”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目前經濟狀況并不好,如果沒有作為,就不可能完成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二是現(xiàn)有宏觀政策效果甚微,“穩(wěn)增長”得靠地方政府努力。
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局面,既有政治因素作怪,也是宏觀政策錯配使然。此前央行統(tǒng)計司司長和副司長發(fā)表截然相反的觀點,就顯露出宏觀政策缺乏共識。又要完成經濟指標,又不搞大規(guī)模刺激,在宏觀經濟調整時期,這樣的想法不僅天真,更是自縛手腳。
從近期頻繁出臺的宏觀政策看,總量政策被分解,以此顯示針對性,但明眼人知道,這其實是不想自己否定自己。如果搞了大規(guī)模刺激政策,走的就是老路數(shù),但新辦法“微刺激”力度又不夠,只能是將“微刺激”數(shù)量加碼。這很像電視臺播放的運動員慢動作,看著挺慢,其實就是一套完整的動作,人為改變速率而已。
1+1未必等于2,分解的宏觀政策,與完整的一次性動作并不一樣。據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上半年社會融資規(guī)模為10.57萬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比去年同期多4146億元,比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同期平均水平多2.08萬億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5.74萬億元,同比增長14%,多增6590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14.7%, 3、4、5月份增速分別為12.1%、13.2%、13.4%,呈節(jié)節(jié)上升之勢。
這就是說,“微刺激”的政策強度并不比一次性“強刺激”來的差,但政策效率卻較低。因為貨幣政策一般有半年時差,而且貨幣政策的信號作用也得到隱藏,這就使貨幣政策在不斷加碼同時,卻無法起到相應的政策效果。目前各地現(xiàn)實的經濟增長狀況,就說明宏觀政策效果欠佳,否則國務院就無需“立軍令狀”。
當然,中國經濟本身存在的是結構性問題,潛在增長率或許低于7.5%,而宏觀政策作為總量政策僅僅是反周期措施,并不能解決結構問題。所以調整是個中長期任務,必然與短期增長目標發(fā)生沖突。
由于增長目標本來就不切實際,要完成任務必須依靠刺激政策,而將總量政策拆解的做法看起來花哨,但實際效果適得其反。從長期看解決不了結構性問題,從短期看又降低了政策效率。
眼下的問題令人頭疼,一方面要督促地方干部出工還得出力,另一方面恐怕還得加大刺激政策,通過釋放更為強烈的政策信號,來啟動市場力量。
雖然信貸增長不少,但企業(yè)反饋的意見仍然是融資難,融資貴,要解決這個問題,“定向”的辦法真不如“定量”有效。發(fā)出明確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信號,或是政府當務之急。
(稿件版權歸鳳凰財經所有,未經許可,嚴禁轉載?。?/b>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鳳凰網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