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刑法的空間適用問題,在ICO加密數字代幣初次發(fā)行及后續(xù)二級市場買賣方面,研究的課題較少。今天我們來討論,我國刑法在國際化ICO背景下的適用問題,換句話說,在中國法域外,ICO涉刑,中國法律是否有管轄權。
1邏輯起點
一國刑事法律是否對域外某犯罪行為管轄,從本質上講,是要看該行為是否侵犯了我國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那么,法益的特征是什么?
(1)法益必與利益相關聯(張明楷2016)。但利益是正義的基礎,正義是利益的最高標準,“利益是法所規(guī)律的目的,而正義則是法所規(guī)律的最高標準”(【日】美濃部達吉《法之本質》1993)。
(2)法益必是保護“人”的利益。這里的“人的利益”,我們做廣義解釋,也就是除卻自然人的現實利益外,還包括保護自然人利益基礎上且能夠還原為自然人利益的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等。其中,國家對經濟秩序的管理,必須以保護自然人利益為基礎,否則,就失去了被保護的意義。
(3)法益具有可侵害性。這一點不難理解,如果不具可侵害性,也就沒有保護的必要。
由以上三個特征,我們可以判斷,什么樣的利益,才是刑法要保護的法益。那些單純?yōu)榱诵姓侍岣?、減少行政成本的利益,不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應當尋求行政法律法規(guī)之保護。
同時,對于我國國民財產權的保護,因為與利益相關,且為人的利益,在受到不法侵犯時,當然因其屬于我國刑法保護的法益,而擁有管轄的正當性。
2空間適用
刑法的空間適用問題,實際上就是在國內外哪些行為,一國刑法應當管轄的問題。其法律淵源來自于:一、國際條約,我國簽署并實施的國際間條約、協議等;二、刑法典,我國刑法條文。
我國締結、參加的國際條約中規(guī)定的罪行,我國在所承擔義務的范圍內行使行使管轄權的,適用中國刑法。
也就是說,國際條約里規(guī)定的我國具有管轄權的,我國采取“普遍管轄原則”擁有管轄權。如外國人在外國從事的某類行為,如恐怖融資、洗錢等行為,我國具有管轄權的,實體法還是采用中國刑法,尤其是分則部分,而不是行為發(fā)生地國家實體法。
在海外發(fā)行ICO,我們認為ICO是一種融資行為,如果涉及恐怖融資、洗錢等行為,我國擁有管轄權或根據國際刑警請求,中國公安機關將行使偵查權,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典,采取了“遍在說”,與行為地說、結果地說不同,遍在說是指犯罪的行為或者結果有一項發(fā)生在中國領域內的,就認為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而受到我國刑法的追究。
具體而言,中國人在國外犯罪,適用中國刑法。但中國刑法規(guī)定的最高刑期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一般而言,中國自然人在國外犯罪,中國刑法具有管轄權,但“輕罪”除外。
但是,如果中國人在國外犯罪,侵害兩國各自的自然人財產權等,則情況有所不同。
如中國自然人A在日本國進行“空氣幣”發(fā)行與銷售,涉嫌詐騙我國國民及當事國國民,原則上應適用日本國刑法,但A趁未東窗事發(fā)而潛逃回國內,我國將不再把A引渡到日本國,而由我國刑法進行規(guī)制。
同時,有學者認為,倘若中國公民在國外實施的行為并未觸犯所在地國的刑法,行為也沒有侵犯我國的國家與公民法益,就不宜適用我國刑法(張明楷2016)我們認同這一觀點,在海外發(fā)行ICO如果并未觸犯行為地國刑法,行政法等除外,并不能因為其行為單純違反了我國刑法而被刑法科以刑罰。
當然,如果上述行為侵犯到我國國家和公民利益,根據保護管轄原則,我國刑法都具有確定的管轄權。有些ICO發(fā)行方是外國法人機構,開曼群島設立區(qū)塊鏈公司、新加坡基金會等,根據我國刑法第8條規(guī)定,外國人在中國境外對中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刑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
請注意,要判斷一個外國人或法人,國際涉刑行為是否適用中國刑法,首先要看本地法律是否認為該行為是犯罪,例如構成我國刑法第176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行為,在美國等國家不屬于刑法規(guī)制的范圍,而構成我國刑法第266條詐騙罪的行為,在美國也屬于犯罪行為(“雙犯罪”),則中國刑法的域外適用則有了前提。
其次,我國刑法規(guī)定的最低刑期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適用中國刑法。即對所謂“輕罪”(如:刑法第161條違規(guī)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不適用,僅三年有期徒刑起刑的罪名,才能夠被域外適用,輕型犯罪不在域外適用的范圍內。
再次,要確認行為人的國際為非中國國籍,但為逃避法律責任而設立的公司、基金會等掩蓋非法目的的企業(yè)或組織,不能按照外國人對待,而應該直接追究其實際控制人,往往是中國人或組織的法律責任。那就直接按照屬人原則管轄,不必具備“雙犯罪”和最低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等要求。
3海外發(fā)行ICO轉售中國自然人(俗稱:出口轉內銷ICO),中國刑法有權管轄
ICO是區(qū)塊鏈公司或去中心化組織發(fā)行初始加密代幣,出售給參與者從而融得資金,用于項目開發(fā)的一種融資方式,是區(qū)塊鏈項目的資產證券化(姚前2017)。
同時,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中國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fā)布《關于防范代幣發(fā)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fā)行融資是指融資主體通過代幣的違規(guī)發(fā)售、流通,向投資者籌集比特幣、以太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的公開融資行為。
中國自然人或組織通過其所控制的海外區(qū)塊鏈項目主體,在海外發(fā)行ICO,售賣給中國自然人的行為,區(qū)塊鏈及加密代幣行業(yè)稱之為:ICO出口轉內銷。
其特點包括:
(1)實際發(fā)行人,為中國籍公民。
(2)融資對象為中國普通投資人。
(3)區(qū)塊鏈項目失敗風險存在,亦存在詐騙風險。
(4)公司架構搭建復雜,多具有外國合法公司身份。
(5)銷售手段多樣,有分銷商等。
(6)與國內外代幣交易所具有關聯。
實際發(fā)行人為中國籍公民,則根據屬人管轄原則,只要不是最高刑期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則其在海外所做的犯罪行為也要被追究。那就涉及一個問題,發(fā)行ICO是不是犯罪行為?
從我國2017年9月4日公告看,在我國境內發(fā)行ICO的行為并定義為非法融資,但非法融資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值得商榷。
目前,ICO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刑法第176條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179條擅自發(fā)行股票債券罪、第192條集資詐騙罪、第225條非法經營罪、第266條詐騙罪等,但是,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要同時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
其中,ICO代幣發(fā)行行為,具有違法性,當然,違反七部委公告的違法性是否值得刑法考慮,在此不討論。
構成要件符合性,也就是刑法規(guī)定的違法類型,即便具有社會危害性,如果刑法沒有將其規(guī)定為犯罪行為,根據罪刑法定原則,不可被認定為犯罪。
有責性,也就是非難可能性,只有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法人才能成為刑法規(guī)制的對象。
同時,處于現實考慮,我們必須從另外一個維度考慮問題,構成上述犯罪行為,需要扎實的證據基礎,沒有證據證明的行為不能被認定為犯罪。
當然,我們還需要理清,一些罪名的適用范圍明顯狹小,不能適用打擊犯罪的需要,其前置法如果出現修改,則如刑法第179條擅自發(fā)行股票證券罪的入罪標準將出現劇烈變化。
如果《證券法》將證券的范圍擴大,ICO發(fā)行的Coins 或Token等有價證券、使用權憑證,也被認定為證券的一種。那么,刑法第179條的適用,在ICO代幣發(fā)行方面將行得通。目前,由于《證券法》尚未修改,因為該罪名不能類推適用。
對比詐騙罪,詐騙罪在世界各國基本都屬于犯罪行為,外國人(含外國法人)在外國進行的對我國公民的詐騙行為,根據保護管轄原則,只要侵犯了我國國家利益和公民的法益,中國刑法具有管轄權。
當然,如前所述,根據刑法第8條的規(guī)定,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行為地國與國籍國都認為是犯罪;我國刑法規(guī)定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ICO項目發(fā)行方,如果發(fā)行虛假項目,騙取我國自然人的財產,則中國刑法具有管轄權。
囿于篇幅所限和個人能力,對于ICO通過私募方式售賣給機構,再由機構轉賣給普通投資人及銷售過程中非法傳銷是否構成犯罪,是否由我國刑法管轄等問題,本文不再討論。
小結
ICO涉刑,中國法律是否管轄的課題,沒有唯一答案。
要根據屬人管轄原則、保護管轄原則、普遍管轄原則進行分情況討論。其中,必須注意,普遍管轄原則的適用范圍狹窄,注意與其他國家刑法適用范圍的界分。
對于本文討論的中國國籍人士到海外進行ICO加密代幣發(fā)行,銷售給中國公民的行為,對其特點進行總結,對可能涉嫌的罪名進行討論,著重討論了目前很有可能變動的刑法第179條擅自發(fā)行股票證券罪的適用范圍。
最后,我們有必要回歸通篇文章的邏輯起點,那就是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不是所有的利益都可以上升為以生命和自由為代價的“刑罰”法規(guī)的保護范圍。
互金法律專家,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論壇首批成員,微金融50人論壇(WF50)成員,大成律師事務所互金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