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xié)委員、富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謝衛(wèi)日前提交了“關于我國金融理財產品規(guī)范發(fā)展的提案”。他建議,建立相對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標準和法律。
我國理財產品發(fā)展迅速。根據不完全的粗略統(tǒng)計,國內包括銀行、基金、保險、私募基金、信托、社保管理的資產規(guī)??偭吭?0萬億元左右。這一規(guī)模約占2007年GDP的42%,占國內居民存款的25%左右,是滬深兩市流通市值的30%。投資于理財產品的人數(shù)越來越多,但理財產品的監(jiān)管尚比較薄弱。最近一段時間,一些理財產品零收益甚至虧損的消息,引發(fā)人們對理財產品設計缺陷的種種質疑,給投資者的信心帶來了傷害。
國外理財產品的發(fā)展經歷時間較長,其監(jiān)管制度也逐漸完善,而我國理財產品幾乎是爆發(fā)式發(fā)展起來的,相關標準與監(jiān)管的滯后性有其現(xiàn)實原因。
除此之外,我國與國外理財產品的誕生條件也有不同。以美國為例,美國資本市場上主流的投資產品是共同基金。美國投資公司協(xié)會的調查數(shù)據顯示,2006年,約有48%的美國家庭持有共同基金,基金持有人達9600萬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作為共同基金替代物的理財產品才大量涌現(xiàn)。而我國缺少一個像共同基金這樣的規(guī)模龐大的理財產品作為理財產品市場的一個過渡,投資者也無法以此作為熟悉理財產品業(yè)務的入門“課程”。而且,美國理財產品尤其金融理財產品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在倒逼機制下誕生的,即在銀行的傳統(tǒng)金融服務遭遇新興證券經紀商的激烈競爭后,為了奪回被蠶食的市場份額,才不得不開發(fā)新的理財產品參與競爭。
而我國的理財產品幾乎一問世就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下,這與我國金融服務水平長期保持較低水平,民眾被壓抑的潛在投資渴求無法得到滿足有關。由于缺少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并且缺少一個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加之民眾有關理財產品的知識匱乏,在理財產品的設計者、銷售者與普通投資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在標準缺位與監(jiān)管滯后的情況下,銀行有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沖動。因此,在標準缺位的情況下,我國理財產品存在著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理財產品透明度低,很多產品的基礎資產、結構、期限等不明確。有些理財產品的設計對投資者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公。
由此,導致了我國理財產品市場的混亂,而在此局面下,投資者常常成為受損的一方,而銀行等理財產品的制造者成為受益的一方。最近有媒體報道稱,2006年12月28日,一位投資者以10萬元購買了某銀行期限為1年的一種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與四只H股掛鉤。從2006年11月至收益支付日2007年12月28日,H股市場的中資股票價格沒有暴漲者已經寥寥無幾,然而,該銀行出售的理財產品到期日的實際收益率卻為零。
在投資者看來,既然所掛鉤的股票都漲了,理財產品自然也應該給自己帶來豐厚回報。但是,該理財產品的設計原理卻是這樣的:只有當四只股票都漲且漲幅一致時,投資者才能獲得最大收益。所套用的公式是:16%-(最高漲幅-最低漲幅)。由于該理財產品漲幅最高的股票與漲幅最小的股票差距大,導致括號內的值大于16%,投資者因此收益為零。
根據四只H股的漲幅可知,收益完全被銀行攫取,而出資的投資者卻什么也沒有得到。因此,在理財產品的風險分擔與收益分享中,投資者與銀行之間如何分配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標準予以規(guī)范。比如規(guī)定,無論哪種理財產品,投資者與銀行分享收益的比例不能低于“七三”或“八二”(投資者拿大頭),至少也不應少于“五五”。正因為沒有這種標準予以規(guī)范,銀行才敢利用理財產品的設計缺陷,將大部分甚至全部收益據為己有。
銀行利用自己在理財產品設計中的優(yōu)勢,過分將收益向己方傾斜而將風險向投資者推卸的做法,正在對理財產品的公信力造成威脅。倘若不盡快出現(xiàn)具體標準加以規(guī)范,在經過短暫的喧囂和繁榮之后,我國理財產品可能會走入低迷狀態(tài)。因此,出臺嚴格的標準對理財產品進行規(guī)范已經迫在眉睫。
編輯:
喻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