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美國經濟衰退帶來的中國契機
次貸危機肯定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發(fā)達貿易伙伴的經濟蕭條未必能夠減少從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口,即使外部經濟蕭條確實嚴重到一定程度,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反危機對策的選擇范圍也天然地大于小國。無論是在經貿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我們都不能一廂情愿地假定中國利益與美國完全一致。出口并不是中國對外經貿的唯一內容,進口先進技術裝備、原料能源、海外投資等等,這些也都是我們的利益之所在。
毫無疑問,作為全世界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大國和美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次貸危機深化對美國經濟的拖累和對歐盟金融體系的傳染肯定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發(fā)達貿易伙伴的經濟蕭條未必能夠減少從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口,即使外部經濟蕭條確實嚴重到一定程度,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的反危機對策的選擇范圍也天然地大于小國。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在經貿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我們都不能一廂情愿地假定中國利益與美國完全一致,這種不一致決定了美國會三天兩頭找我們的麻煩,也決定了美國的衰退和麻煩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契機。因為出口并不是中國對外經貿的唯一內容,進口先進技術裝備、原料能源、海外投資等等,這些也都是我們的利益之所在。而且,由于經常項目順差居高不下、國內流動性過剩,這些內容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恰恰在這些領域,中國的利益與美國并不完全重疊,而是存在較多沖突之處。我們務必牢記,大國之間的猜忌和提防天然存在,美國這個守成大國時時刻刻都會防范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趕超。
在中國進口領域,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美國就發(fā)布了NSC41號文件,并由此建立起了以覆蓋面廣泛、嚴厲、僵硬而著稱的對華出口管制制度,并憑借其政治經濟影響力聯合其盟國組建了國際出口管制組織,從而在相當程度上把自己的出口管制制度施加于其盟國之上。冷戰(zhàn)時期,美國操縱下的巴統(tǒng)對華貿易禁運項目一度多達對蘇貿易禁運項目的兩倍(即所謂“中國差別待遇”),現在對華出口管制也尚未根本改觀。我手頭的美國《出口管理條例》、《出口管制商品清單》中文版篇幅和重量分別為562頁、1斤9兩和388頁、1斤3兩,其英文版篇幅更可想而知,以至于這份《出口管理條例》中,制訂者(美國商務部產業(yè)安全局)也承認“本條例的厚度和專業(yè)術語廣泛使用的程度令人生畏”。近年美國又新公布了《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澄清及新的授權合格最終用戶制度》,進一步擴大了對華出口管制范圍,使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審批程序更加復雜化。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技術裝備進口的規(guī)模、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發(fā)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管制和要價。在經濟景氣時期,由于國內需求高漲,發(fā)達國家政府和企業(yè)在向我國出口技術和高級技術裝備方面趨向保守,限制更加嚴格,要價提高;相反,在經濟蕭條階段,由于國內需求大幅度減少,發(fā)達國家政府和企業(yè)在向我國出口技術和高級技術裝備方面趨向開放,限制有所放寬,要價降低。如果美國等主要西方國家今年確實出現經濟下滑,那么,我們可以借機考慮加大技術和設備進口的力度,把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危機轉化為我們加快技術進步的契機。
在海外投資領域,亦可作如是觀。豈不見當初中海油收購優(yōu)尼科鬧得滿城風雨,而這回華爾街陷入危機、中國金融機構入股貝爾斯登及摩根士丹利之際,連舒默之輩一貫的極端反華派也沒有阻撓。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呢?抓住時機充分擴大先進技術裝備等進口自不待言,值得關注的是對外投資,特別是海外并購投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正面臨大發(fā)展的機遇,而任何海外投資(特別是并購)都必須考慮投資的成本和收益;超調是金融市場永恒的特征,任何一次金融危機都會導致巨額資產顯露垃圾原形,也會導致大量本質不錯的資產價格過度低估,此次次貸危機也不例外,這就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良機?;仡?997—1998年金融危機過后歐美企業(yè)、金融機構在東亞廉價收購了多少資產,就不難理解這一點。而無論是對于國家整體利益,還是對于中國投資者個人利益,與其擴大QDII規(guī)模,從而只能充當相對被動的財務投資者,不如通過國內企業(yè)、金融機構去收購海外資產,將其納入中國企業(yè)及金融機構的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從而獲得更多、更廣泛的利益。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yè)通過國內證券市場融資用于收購有潛力的海外資產,也能夠為苦于市盈率過高的中國股市增加軟著陸的機會。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警惕外部勢力對我國市場的潛在破壞性沖擊,但我們不應該在潛意識里自認為是永遠的弱者,只能被動抵御風險,不能主動出擊尋求更大利益和發(fā)展。
近來平安巨額融資方案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震蕩,但鑒于平安去年以來其海外收購表現相當積極主動,此次融資也很可能是用于海外收購,且包括平安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一些潛在競爭優(yōu)勢需要通過海外并購才能成為現實的財務成果,市場上對平安增發(fā)方案的反應或許有些過度。
(作者為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文章僅代表個人意見)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作者:
編輯:
xu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