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4月26日電(記者 閆祥嶺)忽而是漲勢突起迅猛不定,忽而是價格大跌直入谷底……蔬菜等農產品近年來不斷上演的“過山車”行情,日益引發(fā)群眾對“菜籃子”的擔憂,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在農產品的生產組織、引導和市場預判方面的多重缺位。
菜農是不折不扣的弱勢群體,不僅僅在于面對類似的菜價急跌,菜農損失首當其沖,更在于其對氣象、市場以及議價能力的缺失。這種農業(yè)生產長期存在的分散經營行為,使得組織引導、產銷對接等成為保證農業(yè)生產和流通穩(wěn)定健康的“重中之重”。實施集約化規(guī)?;a經營、促進產銷對接、培育行業(yè)組織是政府的重要責任。
從此次菜價急跌事件來看,盡管有著南北蔬菜集中上市、供需短期失衡等種種特殊的原因,但一些地區(qū)口口聲聲建設的產銷對接、議價能力等保護菜農“防火墻”的脆弱不堪,盡顯無疑。不僅如此,面對近年來基礎性食品價格異常波動輪番上演,有關方面幾乎都未能在異動之前出臺調控措施。不少地方仍然熱衷于使用開辟“綠色通道”免收車輛通行費、搭建過渡性臨時市場、乃至號召購買“愛心蔬菜”等簡單化、臨時化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有意無意地躲避了長期監(jiān)管、組織和引導的責任。
農產品價格一再大幅波動,讓農民和居民都傷透了腦筋,更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穩(wěn)定。針對當前菜價的極端性情況,人們想問的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層層盤剝,蔬菜生產和銷售兩端價格失衡能否真正重視解決?產銷對接何時真正落到實處?攤位租賃費用為何一漲再漲?菜農議價能力的弱勢誰來幫扶?農業(yè)保險為何舉步維艱?
大規(guī)模救急、臨時性方法,無助于長效機制的建立,避免不了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及時負起責任,認真研究,從建立長效機制出發(fā),統籌資源,去除推動菜價兩頭失衡的人為因素,采取扶持增強菜農議價能力、降低流通運輸成本、建立公益性菜市場等多種手段,讓老百姓“菜籃子”真正無憂。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 鳳凰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