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第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指出:未來5年以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這是推動科學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十二五”規(guī)劃已經把增長方式轉型作為重中之重,把加快轉型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顯然是指把經濟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盡快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轉變。但在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xié)調、不可持續(xù)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這個基本判斷正如“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所斷言的那樣,完全“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fā)展階段性新特征”。
在上中等收入發(fā)展階段,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階段性特征或說落進中等收入陷阱的諸多誘因可以主要歸納為:投資和消費的失衡關系難以扭轉,增長的資源環(huán)境約束更為明顯,產業(yè)結構還很不合理,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很不協(xié)調,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還很不強,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擴大,農業(yè)基礎仍然薄弱,就業(yè)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制約可持續(xù)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各種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等。所有這些“階段性新特征”,都是在進入上中等收入水平之后需要在增長方式轉型中逐漸加以解決的,這就需要抓住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準確把握發(fā)展趨勢,再現(xiàn)“東亞速度”,以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總體看,中國發(fā)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戰(zhàn)略性挑戰(zhàn),需要審時度勢,抓住機遇,避免“轉型陷阱”。
在世界經濟史上,由于沒有抓住歷史機遇導致轉型滯后并從此一蹶不振的案例并不少見。早在19世紀中后期,拉美國家就陸續(xù)踏上了現(xiàn)代化之路。在而后的百余年里,該地區(qū)在增長模式轉型過程中走過了一個“之”字型的彎路,即經歷了初級產品出口導向、進口替代工業(yè)化和新型出口導向這樣三個發(fā)展階段和兩次轉型,但由于種種原因,拉美經濟轉身遲鈍,沒有及時趕上快速經濟增長的時代列車。
第一次轉型發(fā)生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從19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拉美大陸很多國家采取的是初級產品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并且取得較好的成績,其增長率與“拉丁歐洲”(指伊比利亞地區(qū)和意大利)同步,略低于美國和“歐洲核心”(指英國、法國和德國);人均GDP高于“拉丁歐洲”,略低于“歐洲核心”與美國;如以英國為100的話,1870年拉美是38,“拉丁歐洲”是39,1890年前者是37,后者是39,1900年和1913年前者分別是34和42,后者是38和40。但從1929年大蕭條開始便落后于“拉丁歐洲”:1929年拉美是47,“拉丁歐洲”是48,到1940年拉美降到35,而“拉丁歐洲”則是40。30年代以后拉美經濟增長之所以明顯下降,重要原因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導致歐美進口市場大幅萎縮和進口產品結構發(fā)生較大變化,從而制約了拉美的出口。但是,拉美的進口替代發(fā)展戰(zhàn)略是迫于30年代大蕭條并主要從40年代后期開始轉型的,大約滯后了15-25年,錯過了幾乎一代人的機會,經濟增長下滑十分明顯。1925-1945年拉美地區(qū)GDP年均增長率僅為3.5%,而轉型后的1945-1980年則高達5.6%,其中,巴西和墨西哥分別高達8%和7%。
第二次轉型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80-90年代,特別是21世紀以來。毋庸置疑,拉美進口替代發(fā)展模式為拉美打下了相當?shù)墓I(yè)基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卻也帶來了極大的機會成本,與東亞相比,拉美增長率不可同日而語:1961-2000年東亞新興經濟體增長率年均在7%以上,中國香港1973年曾甚至高達17.4%,而拉美平均只有1.7%,在“失去的80年代”甚至為負增長。
1961-2008年“東亞速度”與拉美人均GDP增長率比較(%)
資料來源:拉美1961-2000年的數(shù)據引自Noman Loayza &etc, et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Stylized Facts, Explanations, and Forecasts, 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ing Papers No.265,table 1.4. 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數(shù)據根據下述資料計算得出: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
從20世紀80-90年代開始,拉美試圖轉型,其出口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1世紀之后才進入由新興市場引領的經濟增長的“快車道”,出現(xiàn)了幾十年來未有過的高增長率,2001-2008年GDP人均增長率提升到3.6%,2007年高達5.9%。但毫無疑問,拉美第二次轉型沒有抓住歷史機遇,錯過了上世紀50年代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十分有利的國際貿易環(huán)境,在進口替代模式主導下,經濟發(fā)展從80年代開始急轉直下,被東亞新興國家和地區(qū)遠遠甩在后面。由于沒有抓住歷史機遇,拉美第二次經濟轉型大約延遲了35-45年。而這期間,歐洲和日本經過了中等收入階段,進入了高收入行列。隨后,亞洲“四小龍”開始崛起,成為進入高收入的新興經濟體。
縱觀20世紀百年來拉美經濟發(fā)展歷程,其兩次轉型合計延遲大約有50-70年,尤其第二次轉型的延誤,從一個側面成為解釋當今拉美國家整體上經濟發(fā)展始終停留在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理由這樣認為,對拉美經濟轉型的機會成本而言,“失去的80年代”只是一個符號,實際上就經濟發(fā)展的國際比較來看,“失去的”至少是半個世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 鳳凰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