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完成網上發(fā)行申購和網下申購繳款,位列徐家匯第十大股東的知名學者余秋雨身家暴增8298.24萬元,投資10年回報率高達34倍。
一個成功的投機者
如果大家都能理性一些,或者說余秋雨先生的公關做得到位一些,那他完全可以被描述成一個當代儒商,一個在改革大潮中深謀遠慮的成功者,一個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硬的時代榜樣。畢竟是市場經濟,勤勞致富也好、眼光致富也好、運氣致富也好,都是無可厚非的事情??蛇@正是問題所在,為什么那么多人都使用了“暴增”、“暴富”、“投機者”,甚至“涉嫌侵吞國有資產”之類的辛辣字樣呢?為什么大家就不能對余大師友好一點呢?
我開始以為,人不能因為犯了一次錯,好吧,不能因為犯了幾次錯就永世不得翻身吧?媒體未經深入調查,上來就氣勢洶洶地責問“你憑什么能賺那么多錢”?實在讓人覺得有點兒尷尬。
但后來,我看到了余老師被揪住不放的一個重要原因。余秋雨在2010年的長篇記憶文學作品《我等不到了》(這本書不知道是余老師告別文壇后的第幾部作品了)中說,當時徐家匯要從國營轉制為股份制,該公司的一位經理問余秋雨,能否在他們轉制的困難時刻參股,因為商店的職工都是余秋雨的忠實讀者,如果余秋雨來參股,會提升他們的信心。書里寫道,他當時對徐家匯的前景并沒有把握,但還是決定參股,原因是在三十多年前,原名“上海六百”的徐家匯商城中,一位“長得像觀音菩薩”的女職員曾經讓他用僅有的3元錢買了一套棉衣,使他在冰天雪地中活了下來。
這段頗似“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小故事”的記錄不知道是屬于“記憶”還是“文學”,但的確帶有余秋雨老師一貫的氣息,我們透過這短短幾句話,仿佛就能看見余老師那雙含淚的眼。
現(xiàn)在,我完全可以理解對余秋雨的“聲討”——這是一個成功的投機者。如我們所知,余老師的一貫作風就是,既要金銀滿缽,還要感動中國。從青歌賽評委,到“含淚門”、“詐捐門”,以及屢次退出文壇,余大師的一生,一直在為名利雙收做著不懈的努力。但不用我說大家也看到了,余大師失敗了,成了所有想要名利雙收的人的前車之鑒。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